五一勞動節之10 years from now

十年,不算短的日子。想當初十年前,剛要從國中畢業時,我還曾如此信誓旦旦地說著「我不要念醫學系」。可是現今,快樂的clerkship都快要結束了呢!總是聽說著clerkship是天堂,而internship則是地獄。 而我就即將從無憂無慮的天堂要墮入十八層地獄了,該是要惶惶然不安的吧?說也奇怪,現在的我卻反而沒有三五年前來的不安。也許是自己成長了,不再那麼容易對於未知而恐懼莫名。也或許是實際看到了臨床的種種,好像也沒有想像中的難過或可怕。

十年後的我會是如何呢?是還在辛苦奮鬥著或是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到時的醫病關係是否真的會更加衝突對立呢?人家說:「作哪行、怨哪行」。所以員工總在抱怨老闆不公,老師總在抱怨學生難教,而醫護人員也是抱怨著健保和病人難搞。如果只是看著Ptt的medstudent版,我恐怕會以為台灣的醫界生態就要發展得像中華職棒一樣(仇醫v.s非仇醫之於象迷v.s反象迷 XD)。

很有趣的現象。當某個「疑似」醫療糾紛的案例出現時,medsudent版總是一面倒地開始討論社會對於醫療人員如何不公,而民眾總是不懂又無理,記者則是嗜血的禿鷹。然而就某方面而言,這依舊是某種原罪吧!即便如今網路資訊如此發達,但醫療仍是個相對封閉的環境。我們總可以很輕易地劃分出兩種人:醫療人員v.s非醫療人員。倘若,我沒有唸了醫學系,我大概也是個對醫療很沒有概念的無知鄉民吧!因為互相不瞭解,所以衍生出來的問題到底是「不尊重專業」或是「專業的傲慢」?

看過許多對病患很用心很好的醫師,也看過每天只無奈上班想儘快解決事情的醫師。遇過很不客氣又總是質疑醫院要害人的病人(家屬),當然也有充滿感謝又和善的病人。所以呢?不該總是以偏蓋全的吧?人跟人相處,最重要的還是互相尊重、互相體諒。有人說:「大部分的醫糾往往是溝通不良的結果。」但是,究竟該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算是「良好的溝通」呢?現代人總是太過忙碌、太過疲累,以至於變得吝嗇起來;自己都像快被搾空了,一點溫和都顯得奢侈。

現實中,在同樣的事情重複得許多許多次之後,好像就會慢慢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當逐漸純熟之後,卻也意味著每次的處置都不再那麼「特別」。看過一個要換髖關節的阿嬤,進到手術房裡後要半身麻醉,但她一動就痛,大家幫她橋好姿勢(即使看起來阿嬤很不舒服)。好不容易打好了麻醉,要脫去衣服移動到手術台上。阿嬤其實不太抱怨的,即使偶爾因疼痛忍不住哀了幾聲。即使她已經七八十歲了,但那樣的情景,卻令我也有些難為情起來。我們幫阿嬤蓋上被子,但她仍在一群不覺得有何不妥的人面前,意識清楚地被褪去了衣裳。我們幫阿嬤橋好姿勢,但她無法動彈的腳和身體仍是一個不甚舒服的姿態。一切都是合乎正常程序的,只是我總想著,除了理所當然,是否還能做些什麼?

我希望,不管十年後的我就算被操得不成人型,也還是能夠保有一份耐心。我希望,結束了醫院裡最菜的克拉克生活之後,可以有更多的勇氣去作好事(我們無法總是治癒病人,但總是可以去撫慰他人)。我希望,當每天每天的生活成為一種「習慣」,我也還是能夠不要太過習慣。我希望,即使有再多的開心與不開心,也不要對生活感到絕望。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