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拖延心理學:為什麼我老是愛拖延?是與生俱來的壞習慣,還是身不由己?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拖延是什麼呢?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所認知的拖延可能就是拖拖拉拉、過長無效的準備工作。說是「準備工作」,是因為一旦投入之後,即使事先再不願意,我還是會卯足全力地去完成。因此,拖延對我來說,要克服的便是事先的那種「不想面對」的心態。
然而,讀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許許多多的表現其實也是可以被歸納在「拖延」的領域裡:
第一類:害怕失敗型
因為怕不夠完美,所以用拖延來維持著看似完美。可能是因為「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導致害怕完成後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因此一直拖延著找各種藉口而不去真正執行。
第二類:害怕成功型
害怕成功也會拖延,第一次看到時覺得很有趣。但仔細想想,或許在某些時候,的確可能是因為文化或其他因素,而不想鶴立雞群或與其他人喪失連結。因此沒有將事情好好完成。
第三類:反抗權威型
這類型可能就是賭氣了!因為無法正大光明地正面反擊,因此用拖延來表達抗議。想想小時候,媽媽要我去做一些事時,當她越是要我立即馬上去做,我卻越是不想要動。可能原本十分鐘就能完成的事,原本自己在看完一段電視節目或書之類就要去做了,卻因為被指使了,而硬是要拖延更久才遲遲起身。
第四類:害怕分離型
因為有分離焦慮,因此使用拖延來達到依賴的目的。不斷釋放出需要幫助的訊息來得到他人的關注。所以可能在人際關係中不斷陷入一個看起來莫可奈何的情境。常說的媽寶,或許正是屬於這類。他們在外人面前或許可以呼風喚雨,但在親人卻保持一種懶散要人照顧的樣子。照顧者或許生氣無奈,但兩人之間的關係卻不斷地拉扯。
第五類:害怕親近型
相反地,因為害怕與人太過親近,而使用拖延戰術來自保。或許是避免被親近的人批評、或許是害怕暴露出真正的自我、或許是害怕失去。拖延是這類人使用來逃避掉可能太親密人際關係的一種方式。
這些種類,說穿了或許正是人類的「Fight-or-Flight response (戰鬥或逃跑反應)」。會有這樣的反應,源頭是對於威脅的畏懼(fear)。書中提到了一些可能導致成為一個拖延者的原因,包含家庭傾向:施壓、懷疑、控制、依附、疏離等。但總而言之,不正是身為一個人,試著去對外界做出反應的結果。拖延大多數的情況下是不理性的,而最會導致我們不理性的狀況正是因為情緒,尤其是害怕。
想到《快思慢想》提到的系統一 (反射性的直覺思考) 與系統二 (分析後的理性思考) ,如何克服系統一而使用系統二的思考,或許正是解決拖延的方法。
書中也提到許多如何克服拖延的方法。包含重新建立對時間的認知、運動、正念、設定目標等等。其中自己覺得最有建設性的,或許是「先做十五分鐘看看就好」。對我來說,很多時候,第一步是最困難的,真正執行後反而可以從中找到樂趣,並為了解決問題而努力。十五分鐘,不長,但卻是一個開始。面對的不再是整個計畫那樣難以攀爬的高山,而是可以稍作喘息的一小段階梯。也更容易說服自己開始邁出第一步。
想起在寫碩士論文時,當時面對這個課題的徬徨焦慮,一開始也的確有著各種拖延的想法出來。但一旦想到交不出論文的後果,便不敢再荒廢下去 (認知到拖延的壞處)。這樣的認知或許是克服拖延的首要條件。
當時支持著自己的,正是「如何吃掉一頭大象」這樣的概念。一口一口,一小口一小口,若是吞嚥困難就更細嚼慢嚥地吃。最後總算吃完這龐然大物,也得到不錯的成績。
即使克服了一關又一關,拖延仍是不斷要去面對的課題。雖然表面上是拖延,但實際上又何嘗不是得面對自身恐懼、了解自己弱點、從而成長的一種挑戰。
或許日後依舊會不斷拖延,但希望能夠自我意識到這樣的狀況而不深陷其中,在有一點點勇氣(不需要準備充足)的時候就能夠開始去面對執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