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門診病歷寫作 (Part 2)
趴特萬在此👈👈👈
來個趴特吐
英國門診病歷其實不完全都是看診當天完成的。那些「信件」往往可以看到有看診日期和繕打郵件的兩個不同日期。曾經懷疑英國醫師是看完診之後過幾天才打嗎?這樣不會容易忘記一些細節?
台灣醫師往往得練就英打能力,一邊看診一邊打字,而且要中英轉換。在有限的看診時間內得認真看病人、然後紀錄、然後開藥寫診斷書之類。我自覺英打能力不錯,但一心二用下若想要認真寫病歷,還是得花上不少時間,備感疲累。而以前實習時,醫院裡某些大P可能英打能力不佳,但病歷電子化是趨勢,某些情況該科還會安排醫學生的「打字診」,顧名思義該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大P們打病歷 (大P在旁邊碎碎念一邊指點要怎麼打,然後身為實習醫師就得趕快幫他記錄下來,某些不熟悉的部分還得求助一下:P)
看了幾次英國門診後,發現他們還是會有紙本病歷。有醫師就會拿出鋼筆,很優雅地在紙上紀錄 (可能是遺傳門診,所以家族樹畫得很認真),幾乎不看電腦 (除非要查詢資料),但看完診後的電子病歷是誰打的就不得而知。
而某個資深教授醫師的診,看診完,他會拿起一台小小類似收音機的東西,對著麥克風開始唸道:「請發信給A醫師、B醫師 (可能是患者的之前轉介的GP或醫院),某某某,幾歲男性,因長期OOO來看診....(敘述病史和診斷或處置之類)。」應該是有專門的打字助理會幫忙打出紀錄並發信吧?感覺相當方便,以後也許語音辨識系統進步,可以直接讓AI幫忙。只是在台灣似乎難以執行,病歷都是英文而且某些是醫學專有名詞,光是要用英文邊思考邊流利地講出病史可能就會小小卡關吧?(有時病歷紀錄為了要真實呈現還會有某些中英夾雜)。而且要訓練那麼多聽懂的打字助理,可能也不太容易。(聽說奇美可以語音打病歷?不知道是怎麼運作的?)
英國因為健保實施多年,雖然也有各種問題,但GP系統行之有年。病患口頭同意,不同醫院的醫師可以利用病歷信件溝通,轉介的基層醫師可以知道病人後續發展,而後線醫師也可以直接拿到之前較完整的資料。好處是醫師對醫師溝通可以用彼此了解的語言,不會發生想看A資料,家屬拿來的卻是B資料的情況。而台灣就醫可近性高,英國慢性病人可以一年看一次,平時由病人自己和GP負責健康照護,但在台灣可能同樣疾病的病人,病歷資料會是三四倍以上的門診數。而台灣又是一個小小的島,交通上也相對方便,加上現在病人隱私權高漲,往往還是會由病人家屬親自去之前的醫院申請病歷。只能說是制度和因地制宜的不同囉!
如果有想知道英國健保NHS制度及目前的一些問題,之前在網路上有查到一篇文章,可以點連結看看:https://dq.yam.com/post.php?id=5384
NHS外籍醫護人員的確很多。近年有減少而造成缺工的趨勢。當然和脫歐也有關係,但我有一個朋友之前跟我說也是正好該年度開始要求英文程度要達標。之前某些歐盟人士的英文程度可能沒那麼好,但還是可以到英國工作;而外籍醫護漸少,要求英語檢定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之前有跟過其他診的朋友則是跟我說,NHNN裡也有很多外籍醫師,然而唯獨失智門診幾乎都是英國醫師,這和失智症的問診和診斷,對於語言、文化背景的理解需要程度較高也有關連吧!
來個趴特吐
英國門診病歷其實不完全都是看診當天完成的。那些「信件」往往可以看到有看診日期和繕打郵件的兩個不同日期。曾經懷疑英國醫師是看完診之後過幾天才打嗎?這樣不會容易忘記一些細節?
台灣醫師往往得練就英打能力,一邊看診一邊打字,而且要中英轉換。在有限的看診時間內得認真看病人、然後紀錄、然後開藥寫診斷書之類。我自覺英打能力不錯,但一心二用下若想要認真寫病歷,還是得花上不少時間,備感疲累。而以前實習時,醫院裡某些大P可能英打能力不佳,但病歷電子化是趨勢,某些情況該科還會安排醫學生的「打字診」,顧名思義該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大P們打病歷 (大P在旁邊碎碎念一邊指點要怎麼打,然後身為實習醫師就得趕快幫他記錄下來,某些不熟悉的部分還得求助一下:P)
看了幾次英國門診後,發現他們還是會有紙本病歷。有醫師就會拿出鋼筆,很優雅地在紙上紀錄 (可能是遺傳門診,所以家族樹畫得很認真),幾乎不看電腦 (除非要查詢資料),但看完診後的電子病歷是誰打的就不得而知。
而某個資深教授醫師的診,看診完,他會拿起一台小小類似收音機的東西,對著麥克風開始唸道:「請發信給A醫師、B醫師 (可能是患者的之前轉介的GP或醫院),某某某,幾歲男性,因長期OOO來看診....(敘述病史和診斷或處置之類)。」應該是有專門的打字助理會幫忙打出紀錄並發信吧?感覺相當方便,以後也許語音辨識系統進步,可以直接讓AI幫忙。只是在台灣似乎難以執行,病歷都是英文而且某些是醫學專有名詞,光是要用英文邊思考邊流利地講出病史可能就會小小卡關吧?(有時病歷紀錄為了要真實呈現還會有某些中英夾雜)。而且要訓練那麼多聽懂的打字助理,可能也不太容易。(聽說奇美可以語音打病歷?不知道是怎麼運作的?)
英國因為健保實施多年,雖然也有各種問題,但GP系統行之有年。病患口頭同意,不同醫院的醫師可以利用病歷信件溝通,轉介的基層醫師可以知道病人後續發展,而後線醫師也可以直接拿到之前較完整的資料。好處是醫師對醫師溝通可以用彼此了解的語言,不會發生想看A資料,家屬拿來的卻是B資料的情況。而台灣就醫可近性高,英國慢性病人可以一年看一次,平時由病人自己和GP負責健康照護,但在台灣可能同樣疾病的病人,病歷資料會是三四倍以上的門診數。而台灣又是一個小小的島,交通上也相對方便,加上現在病人隱私權高漲,往往還是會由病人家屬親自去之前的醫院申請病歷。只能說是制度和因地制宜的不同囉!
如果有想知道英國健保NHS制度及目前的一些問題,之前在網路上有查到一篇文章,可以點連結看看:https://dq.yam.com/post.php?id=5384
NHS外籍醫護人員的確很多。近年有減少而造成缺工的趨勢。當然和脫歐也有關係,但我有一個朋友之前跟我說也是正好該年度開始要求英文程度要達標。之前某些歐盟人士的英文程度可能沒那麼好,但還是可以到英國工作;而外籍醫護漸少,要求英語檢定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之前有跟過其他診的朋友則是跟我說,NHNN裡也有很多外籍醫師,然而唯獨失智門診幾乎都是英國醫師,這和失智症的問診和診斷,對於語言、文化背景的理解需要程度較高也有關連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