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心得] 王浩一《向夕陽敬酒:人生深秋時的智慧筆記》新書分享會



因緣際會下(譯:不知道要做什麼),參加了王浩一在台東晃晃二手書局的新書發表會。先前並未看過他的書或節目,最近也都只買二手書和電子書(新書會捨不得折到畫線壓痕之類,不想看書還制約自己)。看到本人的第一印象是溫和親切。而演講過程中,他侃侃而談,藉由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讓人思考要如何去面對「老去」,卻又不是如同說教那般會令人想敬而遠之。

其實最令我覺得有趣的,是開場之前不知怎麼地聊到了肉圓。身為彰化人,雖然不是肉圓愛好者,卻也是對這肉圓文化感到參與其中。王浩一身為美食家,對於肉圓起源有一番了解。他說:「先前因為糧食不足,在彰化地區發送了地瓜粉,有些人用地瓜粉包了肉,為了口感,將肉圓拿去炸,便成了北斗肉圓。後來又傳到了彰化市及員林等地區。而屏東潮州地區則是以在來米製作、蒸熟為主。一個由中部往南傳、一個由南部往北傳,最後在曾文溪交會。因此由肉圓是炸是蒸、製作原料就可以知道是受到了哪邊的影響。」

彰化市肉圓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阿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有出現)、北門口、阿三。各有各的特色,雖是以炸為主,但阿璋是先蒸再炸,肉圓口感偏軟。而北門口和阿三則以外皮酥脆。北門口還有包干貝的「豪華」肉圓。

先前看了一些人類學的書,在台灣北中南東都居住過一陣,台灣雖小,卻其實風土人文各異。即便土生土長,卻也會在遷移之中感受到文化衝擊。這一直是令我很感興趣的議題: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換個地方、換個角色卻可能不那麼理所當然。


新書主要是要講「年老」這件事。


博客來的內容簡介以「人生永遠沒有最晚的開始。在終點之前,去找到為自己做的事。老了,更能活出不自我設限的人生。」作為引子。

俗話說「好死不如歹活」。然而在白色巨塔裡兜兜轉轉一陣,病人族群又是以老人家為主,越來越明白「好死」其實比「歹活」幸福多了!雙腳一蹬,即使年歲不大,至少是紅顏薄命或英年早逝;然而,看著許多臥床多年、生活無法自理、連咳一口痰都順不了氣的老人家們,有時真覺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青春是什麼?或許定義青春的不是年齡,而是「做夢的可能性」。

王浩一在演講和新書中,提到一部印度電影《老爸102歲》(102 Not Out)。電影說的是一個102歲的老爸受不了自己75歲死氣沉沉的兒子,覺得會阻礙他延續自己破金氏世界紀錄的夢想,想把兒子送養老院的故事。破百歲的老人不覺得自己老,而相對年輕的兒子雖也過古稀之年,卻更顯得沒有活力。

英文有一句諺語:「Fake it you till make it!」意思是先假裝吧!直到成功。重點並不是要說謊騙人,而是人的認知會影響表現的樣貌。當我們因為自我設限,覺得什麼都不可能時,畏縮不敢,更難有真正達成的一天。

我總覺得自己有個老靈魂。回想起自己的過往(這完全就是初老症狀!哈哈!),二十歲的我或許比現在的自己還要老氣沉沉。當時,身為醫學生,對未來感覺迷惘。不是因為惶惶未知而迷惘,卻是為了那看似鋪設好的人生大道感覺迷惘。當時,總覺得成為大學生的那一刻,好像一眼就能看見自己人生的終點:在白色巨塔裡無眠無日地工作,直到退休。這種直通老年的不變令當時的我感覺惶恐。於是抱著「人生遺願」的心態,我休學一年去追求了自己「Once-in-the-life time」的Gap year。 脫去了醫學生的那層虛名,才真正地感受到自己,也才明白許多都是自我的設限,生命自然會找到出路的,好的壞的都不會是最初自己嚇自己的那樣。

一年多前我雖然喜愛台東,卻也不曾想過自己會真的來後山工作。那時,又有誰會知道全世界會因為Covid-19而成為今天這種面貌?生命旅途中當然也會有些懊悔,總希望自己能夠在更年輕時明白一些道理、多做好一些準備,或許就能夠獲得更多、完成更多。但,就算重來,當下的歷練和經驗,還是會如此青澀不成熟。


王浩一的演講當中,也提到了「孤獨」不等於「寂寞」

老實說,在國中時,就曾和同學討論過這兩者。年少時多少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或許我一直是個孤獨的人吧!而且是很能夠享受孤獨的人。話雖如此,還是有些擔心「孤獨死」。偶爾也會懷疑猶豫是否太過自我?

去年2020年是台灣人口最多的一年,今年開始出生率再也追不上死亡率。到了2070年,有約41%的人是老年人口(是的,就是我們這一世代)。超高齡化的社會想不出何解。或許存錢住養老院比買房合理(畢竟到時候也沒那麼多人需要住宅了)。以日本來說,許多地方其實是健康老人照顧其他老人。但年輕人少、勞動力少、稅收減少,終究是可見的困境。

未雨綢繆還是杞人憂天?

終究,我們也只能好好地生活,期盼能好好地變老。(好像有點廢話,哈哈!)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