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vs嘉年華



我住在彰化南瑤宮附近。小時候,對於進香團敲鑼打鼓、放鞭炮吹笙簫的種種不陌生。尤其是大甲媽祖遶境,彰化市是各方勢力的必爭之地,總是熱鬧喧囂。店家燃放淹沒整條街道的煙火鞭炮,只為了讓媽祖在自家門前多停留一會兒。搶轎甚至大打出手也時有所聞。

向來對於這些宗教祭典,雖熱熱鬧鬧我卻也覺得有些困擾。大甲媽祖總是在月考前來到,阻塞得主要街道水洩不通。家門前的停車場是進香團聚集之地,夜半起駕,人聲炮聲難以安寧(不得不說氣密窗真是偉大的發明)。

長大後,離鄉返家,媽祖遶境重新成為在地文化的潮流。不只是長輩或傳統,甚至同輩的朋友也興緻勃勃地邀請一起去湊熱鬧,甚至鑽轎下!(雖然我仍然沒有鑽過,只認真看過一次大甲媽,當時還是期待看到搶轎打架的鄉民心態 -.-)

上週末,到彰濱和鹿港走走,正好遇到一間媽祖廟前活動。舞龍舞獅、鑼鼓喧天。當然還有八家將和千里眼順風耳。

湊上去細看,發現台灣的宗教文化也與時俱進,添加了許多現代化的元素。站在人群裡,忽地想起一兩個月前倫敦的諾丁丘(Notting Hill)嘉年華。或許本質上不同,但同樣是場華麗登場的遊行!

一年一度的諾丁丘嘉年華其實對當地居民是嚴陣以待的困擾。與閃亮亮火辣嘉年華並存的,是毒品交易和噴漆塗鴉。喧囂狂歡過後的垃圾也是不可避免的。於是平日為高級住宅區的諾丁丘,在那個週末門窗緊閉,圍欄外用木板封起,只為了隔絕瘋狂街道求得一絲安寧。

這麼一想,小時候覺得有些擾人的媽祖遶境反而是和平善良得多了!而這些傳統的鑼鼓舞弄,太過熟悉,而讓人忘了去欣賞它們深厚的文化內涵。

身為旅人,在歐洲教堂瀏覽,總讚嘆著尖塔彩繪玻璃。而外國遊客是否也同樣對台灣的寺廟感到驚豔?脊飾瓦當、盤龍八卦,香煙繚繞的祈願祭祀,相較於教堂的距離優雅,民俗宗教或許有些俗艷,卻易於親近。

最近聽著身旁的人討論文化衝擊與反文化衝擊。回來台灣後也每每被問起對英國的感覺。或許因為不是第一次到倫敦,文化衝擊感較少而相對適應。回來台灣後,有些事物得重新熟悉,但也不至於太出乎意外。又或許是走過的路多了,逐漸對世界的多變不再大驚小怪,反而比較可以坦然接受不同的生活樣貌。

在非洲風沙塵土中啃食簡陋、在印度雜亂髒汙中咀嚼鹹甜、在歐洲高級餐廳偽裝貴婦、在麥當勞大啖漢堡、或在台灣夜市大口吸進珍珠奶茶。雖然我仍有著自己成長的印痕和習慣,在每個地方保持著自己的難以改變。但期許自己能隨意欣賞世界而不隨便評斷。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