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

作者: 麥爾坎.葛拉威爾
原文作者: Malcolm Gladwell
譯者: 吳國卿
出版社:時報出版

很有趣的一本書。原文是《Talking to Strangers》,但並非教導人如何和陌生人對談,中文翻譯似乎更加貼切一些。讀完之後確實有讓自己對於人性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人類是一個群體社會,不可避免地必須要去與他人互動。終其一生,或許我們都在努力地想要了解他人。現今社會,社群網路和社會網絡的擴大,不像以往農村或小型城鎮,人們就是生活在一定範圍的區域內,更大大增加了需要面對陌生人的機會。


這本《解密陌生人》讓我們察覺了在面對一無所知的陌生人時的三個狀態:「預設為真」、「透明性」以及「耦合」。


預設為真 」是指人們預設對方是誠實的。這是由萊文和研究生朴熙仙所提出的理論(Truth-defult theory),他們發現人們分辯出實話的機率高於分辨謊話的機率。

這對於社會運作有其方便性。即使偶爾被欺騙,但當人們互相信任時,社會機制才能好好作用。然而,當欺騙行為發生,我們卻常常對警訊視而不見,明明有所懷疑,卻自己給予了另一種方便的解釋。不信任是到了懷疑一個臨界點後才不得不接受的結果。所以「裝睡的人叫不醒」,或許並非是故意而為,而是人類就被預設為此。


透明性 」則是人類相信眼見為憑,卻在面對「表裡不一致」的人時產生謬誤。

我們都太過相信自己識人的眼光。在判斷內外一致的人時,我們表現良好。但遇上表裡不一(如衣冠禽獸或外冷內熱)的人時,我們卻往往相信表象而被蒙蔽。若我們總是認為別人不懂自己,又何來自信認為自己可以輕易看穿他人?

事實上,我們以為人類表情是放諸四海皆準:開心時微笑、傷心時哭泣,或許也不是真的那麼一致。這當中其實仍有著文化差異;即便是同樣的文化背景,每個人表現出來的,或許也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相似。作者舉出了許多人類學實驗,而我想到的是看日本節目時,面對驚訝日本人不約而同地發出「Eh~」。或許對日本人來說,驚訝時就應該是那樣的表現,但身為台灣人,我驚訝時並不會如此。而事實上,驚訝時眼睛睜大、嘴巴張開,也並非是真實世界裡的通則。

當小燈泡被殺時,她的媽媽王婉諭被批評不夠悲傷。但因為她沒有在鏡頭前痛哭流涕,就真的不傷心嗎?倘若痛哭流涕是悲傷的一致表現,那人們為何不是期待小燈泡的爸爸淚流滿面?這難道沒有文化性別的刻板印象?


而人的行為,則會因環境不同而產生「耦合 」。

想自殺的人必然會不擇手段地結束自己生命嗎?作者告訴我們由數據來說並非如此。會吸入煤氣自殺的人不代表會想朝自己頭上開槍、想從橋上跳下或讓自己溺斃。在判斷人的時候,除了考慮「預設為真」以及「透明性」之外,環境也須列入考慮。否則我們也可能因為太過多疑付出不必要的代價。


我的工作也需要每天面對許多陌生人。身為醫師,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傾聽病人的主述,然後依據他們的狀況做出判斷,開立檢查藥物。

我們相信病人所描述的困擾。然而偶爾會有出錯的時候。刻意欺騙的情況或許有(例如遇見車禍糾紛或牽涉金錢保險的,總是會讓人升起警戒),但多數時候,是一般人對於自身狀況的認識推論描述與醫學上不同。

例如頭暈可以是頭重重的、昏昏的、或是天旋地轉,這些都可以是「頭暈」卻不是同樣的疾病。手腳麻一般人會覺得是血路循環不好,或是頭痛懷疑是十幾年前撞到頭造成。手腳麻、頭痛,這些是客觀的症狀,但後面都是病人自己的推論。這些還算是容易辨識的狀況,而有些也可以藉由理學檢查或儀器檢查分辨。但倘若不夠仔細懷疑,還是有可能落入誤判的陷阱之中。

影集《怪醫豪斯》中,豪斯醫生總是強調「病人會說謊」。但真實生活中若像他一樣整天懷疑(甚至闖入病人家中翻冰箱找證據),恐怕會有被訴訟不完的醫療糾紛。


這本書乍看之下作者好像是要我們去不要輕易相信他人,但他也告訴我們在不合理的狀況下太過多疑的反而可能造成悲劇。看完此書,了解的反而是我們或許永遠無法真正去認識陌生人。個體性的不同、環境的不同,有時更多的資訊卻會更加干擾造成誤判。然而,這本書可以給予我們一個提醒去注意那些事實與認知的落差:並非不要相信人,而是當警訊出現時記得人類大多預設為真;不要隨意判斷他人,我們以為了解的可能不是真相。

這麼一想,對自己和他人倒是可以有更寬厚的諒解。為什麼有些人會被騙?從時有耳聞的感情出軌,到《創造安娜》、《Tinder大騙徒》或《操弄:劍橋分析事件大揭祕》這些看似誇張的詐騙,其實反映的都是人性:我們傾向相信他人誠實;但對於不符合透明性的人,我們常常難以偵查他們是否說謊。甚至當真相越是難以相信時,我們反而會更加說服自己,傾向給予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直到再也不得不接受。唯有專注在事件本身,除去過多解釋,才能看到真實。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