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la

Kula 是我學會的第一句排灣族語,意思是腳。

當時我學這個詞的時候,人在彰化,還不知道半年後會到台東工作。學這個詞的原因很簡單,我當時收了一個屏東排灣族下肢無力的阿姨住院,她和丈夫都講母語,不太會講國語。會來彰化就醫是因為兒子在彰化工作,可以就近照顧。

兒子的確工作很忙,白天幾乎都遇不到他。但查房總是要跟病人溝通吧!會講國語的兒子不在,越南印尼移工還可以用Google翻譯一句一句詢問。排灣族語?據我所知,同一族不同部落都可能有些講法不一樣,該如何詢問病人實在很頭大?(那時還不知道有族語E樂園可以查 https://web.klokah.tw/multiSearch/)

於是,某次兒子來時,我學了Kula。之後查房,除了比手畫腳,至少可以跟阿姨說:「你Kula如何?」

阿姨的Kula一直很沒力。原因不是腳,而是脊椎,就醫時間也有點太晚了。雖然治療後可以稍微動動腳趾,但依舊臥床。

身為醫師,其實是很挫折。尤其是當病人家屬都這麼理所當然的接受時,自己反而會覺得難道不能再做些什麼嗎?但所學理智又知道可能的機會極小。

醫學上很無奈,只好尋求非醫療的幫助。不是求神問卜,而是看看有無什麼資源補助身分可以減輕負擔。兒子無法常常陪伴,但我也體諒他身為經濟支柱的辛苦。

住院沒幾天,我便耳聞了阿姨入院前的狀況:腳漸漸無力大半年了,來彰化後平時有時會吃飯配螞蟻、白天不敢喝水因為怕解尿沒有人可以幫她、住院期間在一旁的丈夫其實平時在屏東,因無法照顧她才送到彰化與兒子同住……。

可是看著阿姨,雖然臥床大小便都需人照顧,卻仍可以在查完房後跟我微笑說「莎喲娜啦(日文さようなら:再見)」。

撇除醫療狀況,當時對於五六十歲年紀的人卻不太會講國語,覺得有些奇怪但沒想太多,覺得一樣住在台灣,這樣的狀況應該是少數。後來回想,阿姨和丈夫應該是平時住在部落裡,所以只講母語。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