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美麗新世界

原文名稱:Brave New World
作者: 阿道斯‧赫胥黎 (Aldous Huxley)


反烏托邦經典之一。

人生第一本反烏托邦小說是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記憶傳承人》 (當時的版本翻作《記憶受領員》)。當時還是小學生,對於一些內容不太理解,幾年後再重讀,才稍稍明白,卻也似懂非懂。

近幾年不管是電影或小說,反烏托邦的故事仍是有著蓬勃發展。像是飢餓遊戲、分歧者、V怪客……。

以往總是不太明白為何這些反極權、反同化獨裁的作品是「反烏托邦」。如果烏托邦是想像中的理想國。理應是孔子禮運大同篇中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若真有這樣一個大同世界,何來反之?(不過照英文dystopia,應該比較偏向「非烏托邦」)

或許是以前閱讀過的作品,離我想像中的烏托邦太過遙遠(壓迫他人而達到表面的和諧)。然而,這本美麗新世界倒是某種程度上展現了令人信服的(偽)烏托邦。

在這個西元2540年的倫敦,人們從出生便經過一連串的規劃:胚胎養殖(不是懷孕生產)、睡眠教育(在睡眠中幫大家洗腦)、階層管理(分為五個等級)……。

雖然有著階層分隔,但管理者盡量讓人人感到幸福而滿足。當人們的生活被工作、感官娛樂甚至於沒有副作用的幻覺藥所填滿,每天日常的小確幸,沒有孤獨無聊,何來胡思亂想呢?(無知的幸福) 於是生活秩序得以維持、社會得以運作。

然而,終究是出現了變數:因身高不達一般標準而成為該階層邊緣人的柏納、「太過能幹」的漢姆荷茲,以及後半場的主角——讀過莎士比亞的「野蠻人」約翰。他們對這個社會感到疑惑、提出質疑。試圖改變卻成為異類。

或許在強調個人主義的西方世界,同化顯示著腐敗及危險的納粹主義。然而,想想社會壓力和有秩序著稱的日本、或是強調群體的傳統東方思維,卻也可以理解書中試圖打造的、每個人安居樂業且有所貢獻的理想世界。

這些人們或許沒有思考太多的人生大道理,但那些小確幸也確實讓他們日復一日地「感到快樂」。當眾人皆醉,獨醒者(?)是否要大聲疾呼,戳破美夢,而呼籲人們有「追求不快樂的自由」?而特立獨行卻可能不容於社會而凋零。

想起之前和一群教育相關的朋友聊到,究竟是否要鼓勵孩子們追求「夢想中的科系/工作」。

台灣現今大學生充斥,坊間也有著各種創意勵志書籍。但仍有許多人對未來感到徬徨。而談到技職教育體系,最為著名的便是德國。十幾歲就被決定了是走向技職或是學術,從此分流為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該用一個人的理想或是能力,去決定他在社會中的角色?

人因夢想而偉大,但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夢想中的自己。

以往閱讀的那些反烏托邦作品很容易理解,獨裁專制制度所打造的終究是不公不義。然而這本美麗新世界卻給了另一種難以立即決斷的思維:「追求卓越獨特?或是成為社會中平凡的螺絲釘?」何謂幸福?

※※這本書創作於1931年,或許在當時的人們看了,道德人性選擇顯而易見:家庭、堅貞、磨難、獨立思考……。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當試圖用開放的觀點來看,那些相悖於與自己熟悉日常的想法,也是有其來自。


#假如走走停停看看 #閱讀心得 #讀後感 #反烏托邦小說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