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安之?

前陣子參加了一個罕病個案會議。

會中,一位居家護理師問道:「這個疾病現在沒有藥可以治癒,我們和病人都明白他只會越來越差,那他真的有必要就醫嗎?」

這真是個困難的問題。尤其現今是病人自主等議題逐漸受到重視。然而,最為困難的,或許正是這些卡在人生中間的個案們,回不去健康,卻以經年累月的緩慢速度、一步步走向衰弱。

我當時想了想,只簡單回答了:「也許我們沒辦法阻止疾病的進展,但或許仍有一些方法藥物等,可以讓他的生活不那麼辛苦。」

當時想到的,是有些症狀治療的藥物,或許能多少讓他的身軀舒服些(如帕金森氏症的病人可以藉由藥物緩解不自主運動,雖然疾病仍不可避免地會惡化。)

而另一位社工師則點出了一個重要的就醫因素:「取得資源。」

身為醫師,雖然有時會覺得是否符合補助條件,某些項目應該由政府相關單位實地評估;像是評估生活功能的巴氏量表,病人家屬若要存心欺騙(假裝無法走路無力等),短短門診時間有時也難以完全察覺,又要冒著偽造文書的風險。可惜現今法令政策,很多仍是需就醫才能取得相關文件,有需要者也才能後續申請一些資源。

神經科的病人中,長者或因疾病失能者佔了很大的一部分。很多時候不只是單單病人來醫院,把病「醫好」。住院期間或是出院後,也常常要和病人家屬溝通後續照顧上的問題。自己其實也在這些過程中逐漸學習和了解。

除了機構和外籍看護,還有一些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孔子「老者安之」的理想或許仍有許多尚待努力,然而正如古希臘醫者希波克拉底說的:「Cure sometimes, treat often, comfort always.(有時可以治癒,時常只是醫治,但總是能給予安慰)」 。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