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自有
看完了房思琪,上了PTT到八卦版看看林奕含。
一個評論寫道:「覺得她讀書到變呆了(生活面)。」
我一愣,下意識地就想要反駁:「你不認識她,又如何知道她生活面如何呆?」
是的,精神疾病多少會影響生活,影響到功能的才是病。但是,跟讀書的因果關係在於?
書裡,大樓裡的張太太也將房思琪瘋了與「伊紋給她們讀太多文學」作了聯結。這就是社會的現實不是嗎?
急急地貼上標籤。
我以為好學不倦是美德,我以為女性自主是趨勢,但這個社會終究只是忍耐著。
好像很久很久以前,或許是我國高中的時候吧?爸媽也跟我說某個親戚做出了評論:「你女兒書唸太多了!」已經忘了確切如何?但言下之意不無有「讀冊讀到憨去」的意味。我當時沉默著沒說些什麼,始終問不出口父母是否有為我反駁呢?其實我至今仍不太明白,一個兩三年才見一次面的親戚,見面除了寒喧打招呼不超過十句話的人,如何做出這樣的評論?
其實我一直明白自己在親人長輩間的不善交際。小時候,親戚朋友見了面,總是要小小孩們喊著:「阿伯(阿姨阿衿阿舅阿丈阿公阿嬤)好!」一個庭子裡十幾個人,一句「大家好」永遠是不夠禮貌。非得每個人喊過,一遍仍舊不夠,不久前喊了轉個身還得再喊第二回。
我從不是一個嘴甜的孩子,小時候有些怕生,只敢倚著媽媽掛著人畜無害的微笑。好幾年之後,媽媽曾對我說:「還好你小時候有個優點,至少總是笑著。」是啊,笑容是張面具,扯扯嘴他人便會接受你的無語。
說到無語,剛上幼稚園時,那個教鋼琴時總是拿鉛筆戳我手指的老師曾打電話到家裡來,詢問著:「她是啞巴嗎?」其實我是個早熟的孩子,但小班跳中班的我不明白,如果老師們一再三申五令地說著:「不要講話!」為何要來質疑一個乖乖遵守規則的小孩?他有來問我問題、找我講話嗎?她其實從沒問過我,一年後當我因為午休想上廁所,因在廁所裡和朋友講話被罰站,而在幼稚園裡唯一一次尿濕褲子時,她也不曾詢問我讓我有過一句解釋。小小孩子懂什麼委屈和羞辱感?
總覺得很多事,人們要的只是一種代入的想像。真相如何其實也沒人在乎。
所以是的,唸書會唸到笨。
上課愛問問題的愛因斯坦是個白痴,熱愛文學的才女作家書念太多才會發瘋。
我不愛去反駁那些想像,有時甚至會有破壞了別人夢想的罪惡感。
從前的那些學校生活,我參加了許多活動,從國小到大學加入了許多的社團、辦了許多活動,完全不是自己默默蹲在角落畫圈圈的人。而我也不自認為是個生活白痴,小學的我可以獨力擦去整面牆的灰泥、中學的我可以連絡廠商辦起百人活動、大學的我可以自己換筆電螢幕組裝家具獨自一人在異國生活。但是,這些對不了解你的人不重要,我了解自己就好,我重視的人了解就好,不是嗎?但重視的人是誰?往往是因為他們的誤解而讓傷口滋滋作響。
學校同儕生活畢竟還是平等而單純,或許仍有成績競爭,但朋友是因為在一起覺得開心而聚集,不是因為成績好壞、不是因為背景權力。各種標籤世俗得太過遙遠。
但這個社會就是愛品頭論足,不愛八卦攪和的人還是會被八卦、不夠舌燦蓮花的人會被當作思想駑鈍。懶得辯駁所以沉默,而沉默會被代入沒有思想。
我有時會想起另一個親戚,在我上大學前他鮮少與我談話。或許我也需要負起點責任,畢竟在一堆長輩當中,我總是乖巧地扮演著小時候那個傻笑寡言的女孩,當母親笑談起八卦,將我努力之後的未竟當作趣事謙虛,我只會傻笑。或許是懶惰、或許是逃避,當事人沒有太多反應,就不會有一群人圍上來問長問短,可以免去許多麻煩。我明白他覺得我無趣,笨拙但剛好成績還可以的平庸泛泛。某種程度上,他是成功人士,談笑風生見過大風大浪。社會中成功人士總是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浪費在無趣的人身上。所以,不過是兩個懶得浪費時間的人。
我也常常想起另一群人(常常是其他同學家長或素昧平生的人),把你高高捧起,只因那某種資優生的頭銜,他們自動將你想成孩子的理想型,沒有頂嘴沒有意見沒有自我。教改了十幾年的台灣,依舊是成績掛帥、現實得可怕。
這社會好言行不一。鞭笞著努力而學業未果的孩子,說自己恨鐵不成鋼;卻也同時鄙視著專心致志求知的學者,稱他們困在象牙塔裡不食人間煙火。
讀書讀到愚鈍。如此自我矛盾的陳述,卻好像又合理得不可思議。滿級分的漂亮寶貝是神經病,看著看著似乎也可以有自成一格的邏輯。簡單到不需思考的連連看,當中彷彿得要有個必然。相較之下,讀書而成為智者,才貌兼具的成功女醫師,這看起來才是狗屁不通的謬誤。
成功必然是有資質背景的天才,沒人想聽不眠又無趣的寒窗苦讀。苦讀者,在這社會中必然愚笨。
一個評論寫道:「覺得她讀書到變呆了(生活面)。」
我一愣,下意識地就想要反駁:「你不認識她,又如何知道她生活面如何呆?」
是的,精神疾病多少會影響生活,影響到功能的才是病。但是,跟讀書的因果關係在於?
書裡,大樓裡的張太太也將房思琪瘋了與「伊紋給她們讀太多文學」作了聯結。這就是社會的現實不是嗎?
急急地貼上標籤。
我以為好學不倦是美德,我以為女性自主是趨勢,但這個社會終究只是忍耐著。
好像很久很久以前,或許是我國高中的時候吧?爸媽也跟我說某個親戚做出了評論:「你女兒書唸太多了!」已經忘了確切如何?但言下之意不無有「讀冊讀到憨去」的意味。我當時沉默著沒說些什麼,始終問不出口父母是否有為我反駁呢?其實我至今仍不太明白,一個兩三年才見一次面的親戚,見面除了寒喧打招呼不超過十句話的人,如何做出這樣的評論?
其實我一直明白自己在親人長輩間的不善交際。小時候,親戚朋友見了面,總是要小小孩們喊著:「阿伯(阿姨阿衿阿舅阿丈阿公阿嬤)好!」一個庭子裡十幾個人,一句「大家好」永遠是不夠禮貌。非得每個人喊過,一遍仍舊不夠,不久前喊了轉個身還得再喊第二回。
我從不是一個嘴甜的孩子,小時候有些怕生,只敢倚著媽媽掛著人畜無害的微笑。好幾年之後,媽媽曾對我說:「還好你小時候有個優點,至少總是笑著。」是啊,笑容是張面具,扯扯嘴他人便會接受你的無語。
說到無語,剛上幼稚園時,那個教鋼琴時總是拿鉛筆戳我手指的老師曾打電話到家裡來,詢問著:「她是啞巴嗎?」其實我是個早熟的孩子,但小班跳中班的我不明白,如果老師們一再三申五令地說著:「不要講話!」為何要來質疑一個乖乖遵守規則的小孩?他有來問我問題、找我講話嗎?她其實從沒問過我,一年後當我因為午休想上廁所,因在廁所裡和朋友講話被罰站,而在幼稚園裡唯一一次尿濕褲子時,她也不曾詢問我讓我有過一句解釋。小小孩子懂什麼委屈和羞辱感?
總覺得很多事,人們要的只是一種代入的想像。真相如何其實也沒人在乎。
所以是的,唸書會唸到笨。
上課愛問問題的愛因斯坦是個白痴,熱愛文學的才女作家書念太多才會發瘋。
我不愛去反駁那些想像,有時甚至會有破壞了別人夢想的罪惡感。
從前的那些學校生活,我參加了許多活動,從國小到大學加入了許多的社團、辦了許多活動,完全不是自己默默蹲在角落畫圈圈的人。而我也不自認為是個生活白痴,小學的我可以獨力擦去整面牆的灰泥、中學的我可以連絡廠商辦起百人活動、大學的我可以自己換筆電螢幕組裝家具獨自一人在異國生活。但是,這些對不了解你的人不重要,我了解自己就好,我重視的人了解就好,不是嗎?但重視的人是誰?往往是因為他們的誤解而讓傷口滋滋作響。
學校同儕生活畢竟還是平等而單純,或許仍有成績競爭,但朋友是因為在一起覺得開心而聚集,不是因為成績好壞、不是因為背景權力。各種標籤世俗得太過遙遠。
但這個社會就是愛品頭論足,不愛八卦攪和的人還是會被八卦、不夠舌燦蓮花的人會被當作思想駑鈍。懶得辯駁所以沉默,而沉默會被代入沒有思想。
我有時會想起另一個親戚,在我上大學前他鮮少與我談話。或許我也需要負起點責任,畢竟在一堆長輩當中,我總是乖巧地扮演著小時候那個傻笑寡言的女孩,當母親笑談起八卦,將我努力之後的未竟當作趣事謙虛,我只會傻笑。或許是懶惰、或許是逃避,當事人沒有太多反應,就不會有一群人圍上來問長問短,可以免去許多麻煩。我明白他覺得我無趣,笨拙但剛好成績還可以的平庸泛泛。某種程度上,他是成功人士,談笑風生見過大風大浪。社會中成功人士總是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浪費在無趣的人身上。所以,不過是兩個懶得浪費時間的人。
這社會好言行不一。鞭笞著努力而學業未果的孩子,說自己恨鐵不成鋼;卻也同時鄙視著專心致志求知的學者,稱他們困在象牙塔裡不食人間煙火。
讀書讀到愚鈍。如此自我矛盾的陳述,卻好像又合理得不可思議。滿級分的漂亮寶貝是神經病,看著看著似乎也可以有自成一格的邏輯。簡單到不需思考的連連看,當中彷彿得要有個必然。相較之下,讀書而成為智者,才貌兼具的成功女醫師,這看起來才是狗屁不通的謬誤。
成功必然是有資質背景的天才,沒人想聽不眠又無趣的寒窗苦讀。苦讀者,在這社會中必然愚笨。
留言
張貼留言